五 人性是个问题
【前言】上讲易中天教授为我们总结了法家思想的精髓,即“横行霸道”“两面三刀”,法家思想的出现与儒墨道三家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,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,一位儒家老师为何会教出两位法家学生呢?法家思想的根源究竟在哪?,易中天教授将为我们从人性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。
【正文】韩非的思想其实与儒墨道三家都有关联,为韩非是先秦诸子最后一位,他的思想与前面的思想既有继承也有批评,那韩非的思想受了哪些影响?首先是老子的冷静,前面讲儒道之争时讲过老庄,老和庄其实是不同的,一个重要不同就是老庄寡情庄子善感,读老子的书是冷冰冰的,韩非的书也是冷冰冰的。韩非和
老子是诸子中最冷的,孟子和墨子是诸子当中最热的。前面也讲过了孟子和墨子的共同点就是行侠仗义,一腔热血,而老子和韩非的特点是冷眼旁观。热情的人他就想救世;冷峻的人他就想批评。所以老子和韩非都是冷眼旁观,有话说旁观者清,所以老子和韩非有时,我说是有时候比其它诸子看问题要深刻透彻,就因为他们冷,韩非与墨子也有关联,韩非继承的是老子的冷峻墨子的功利,韩非和墨子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功利主义者,是讲功利讲利的,不过他们讲的利不同,墨子是讲天下之利韩非是讲君王之利,但都讲利。所以在诸子中倒是韩非在某种程度表现出对墨家的同情,比方有人说墨子的文章怎么一点文采都没有,先秦诸子中最没文采或说语言最素朴的就是墨子,韩非就替他辩护了,讲两个故事,一个叫秦伯嫁女一个叫郑人买珠,他说秦国国君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,秦国和晋国是长期通婚的,所以现在还把婚姻叫秦晋之好,秦国国君把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,搞了一堆丫环陪嫁,一个比一个长得漂亮,一个比一个穿的漂亮,嫁出去后这个晋国公子喜欢丫环不喜欢公主。韩非说这就叫不会嫁女儿。还有楚国一个人卖珍珠,他给这个珍珠弄了个非常漂亮的包装盒,漂亮的不得了,卖给郑国人,结果郑国人一看,这盒子太漂亮佐料吗?那活蹦乱跳的虾我是不蘸酱油醋直接吃的,不新鲜的有点味了,辣子呀酱呀葱姜蒜呀加进去炒,把那个味盖盖,所以但凡需要装饰的就说明这个东西的本质不好。现在我们的人性人情人心需要用礼乐来装饰,说明人性人情人心不好了,以此韩非得出一个结论,儒家越是维护礼乐制度,越是认为礼乐制度不能少,越证明人性是恶的,这是搬起儒家的石头砸儒家的脚。但这里有个问题,就是这个逻辑是韩非的,说内容和形式势不两立,这是韩非的逻辑,儒家没这个逻辑,儒家是统一的。正因为君子高贵所以它有文采,这是儒家的观点,所以儒家说越是需要礼乐越证明人性是美好的,针锋相对,我们也不做裁判,而要问是韩非这个逻辑虽然是自己的,但这个思想却恰恰是受了一位儒家大师的影响。就是荀子,韩非是荀子的学生,荀子名况也叫荀卿,也叫孙卿,是儒家最后一位大师,他两个重要学生一个韩非一个李斯都是法家。这就怪了,一个儒家大师怎么教出两个法家学生,这是为什么?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人,和前面两个儒家大师孔子和孟子有什么区别,区别就在对人性问题的回答,
【画外音】荀子学问博大,曾担任过当时文化中心齐国“稷下学宫”的长官,荀子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,入选中学课本的劝学篇就出自《荀子》一书,作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荀子培养出了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大师,易中天教授认为,这是根源于荀子对人性问题的探讨,那人性究竟是什么?儒家人性观点是什么样呢?
【正文】孔子是不谈人性的,孟子呢不想谈但是谈了,为什么谈呢?应战。自从孔子提出仁这个概念后就有了个问题,我们要提倡仁爱有没有人性作基础呢,如果没这个,仁爱就不能成立了。这时有人出来挑战了,叫告子。告子什么人不清楚。据史料记载推测他比墨子小比孟子大。因为墨子的书里有他,他和孟子又有个辩论。告子是主张谈人性的而且主张谈人的天性。告子的说法叫生之谓性,就是天生的就叫做性。孟子就说,你说天生的就叫性,那生之谓性,犹白之谓白与《孟子*告子》。是不是白就是白呢?告子说正是。孟子说好,白的就是白,那羽毛的白和雪花的白,雪花的白和白玉的白是一样吗?告子说正是。孟子说好,那这样子狗性就是牛性,牛性就是人性,不都叫性吗?孟子这话什么意思?两层意思。第一,你不要抽象谈人性正如你不要抽象地谈白。真正拿来看,羽毛的白和雪花的白是一样的白吗?会看的知道是不一样的;那白雪的白和白玉的白是一样的白吗?会看的也知道是不一样的。抽象地谈白没有什么意思。第二,你不要谈人的动物性,你谈人的动物性,人性和狗性没有区别,狗性和牛性没有区别,牛性和猪性没有区别,那最后我们是猪狗不如吗,不能这样谈。但人性这个问题是不可回避的,不解决人性问题道德就没有基础,所以孟子还得谈。怎么谈?还是跟告子辩论。告子说:人的天性就像杞柳,杞柳是一种红皮柳,枝条可以拿来编筐。他说你的仁义就像是桮棬(音杯圈),这个地方学术界有争论不去管它,姑且把它说成是一个器皿,他说你把这个柳条拿来做一个桮棬,做一个器皿就是扭曲,所以仁义是扭曲的不能要。孟子说不对,如果你顺着这个杞柳的天性来做桮棬那就不是扭曲,比方说杞柳它本来就是弯圈的,你再把它做个弯圈那不算扭曲,如编筐,所以人性当中如果有仁义的基础,那仁义就不是对人性的扭曲。那问题是我们人性中有道德基础吗?有还是没有,告子说没有,告子说人性就像水一样,一会往东流一会往西流,哪有什么规律呀?爱往哪留就往哪流。所以人性无分善恶就像水流无分东西一样,孟子说是呀,水流出去确实没有一定向东或一定向西,但没有上下吗?所有的水都往下流呀,没有往上流的。同样人性也是这样的,所有的人性都是向善的,没有向恶的啊。孟子说:人无有不善,水无有不下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才是规律呀。这样一讲就有问题了,既然人性是向善的哪为什么会有恶呢?孟子说这是条件和环境造成的,就好比水,水是一定往下流的,但水有没有上山的,也有呀,你可以引水上山呐,你把水堵起来它不就往上了吗?人性是向善的但你如果逼着他去做坏事他也会做。但就他的本性而言是向善的。所以孟子说: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《孟子*告子》。人性是向善的,就像水往下流一样。可以为善,乃所谓善矣《孟子*告子》。就是人是可以为善的。这个观点在学术界以前一直被称之为人性本善,很多人都讲这就证明孟子认为人性本善,但也有一部分学者不赞成,认为孟子的观点应叫人性向善,我赞成后一种观点。我认为孟子的观点是人性向善,是可能性,就像水可能往下流一样,人也可能向善,可以为善,是可以的,哪为什么可以呢?孟子说因为人有四种天性,叫恻隐之心;羞恶之心;恭敬之心,是非之心。孟子说:恻隐之心人皆有之;羞恶之心人皆有之;恭敬之心人皆有之,是非之心人皆有之。恻隐之心仁也;羞恶之心义也;恭敬之心礼也,是非之心智也《孟子*告子》。所以仁义礼智是每个人都有的,是人的社会性。只要是一个社会性的人他就一定会有这四种社会性,可以说是社会性的本能。所以仁义礼智是每个人都固有的不是外部强加的。只不过我们经常不注意。孟子的话是夫思而已。我们没想人本身其实是很善良的,一旦有机会这些善良就会表现出来。比方说这次的抗震救灾,我们人性中的善全部都表现出来了,我们不忍心看见我们的灾民在那受苦受难,这就是恻隐之心。是人人都有的。这是孟子的观点,人性向善。它的作用是什么呢?解决了仁义道德的人性基础。一个道德没有人性作基础是站不住脚的。那现在孟子提出这个后,它就有了一个基础了,但同时留下一个问题,就是人为什么就有恻隐之心;羞恶之心;恭敬之心,是非之心呢?你说是人就有,没有就不是人,那这个东西是从哪来的,你又不承认什么天性,哪它从哪来的,这样一个问题,一个空白,一个漏洞就只能由荀子来回答了。
【画外音】对于人性善恶之辩历来争论颇多,中国传统启蒙读物《三字经》开篇首句便是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这被后世很多人认为是儒家“性善论”的总结,但易中天教授认为孟子的本意其实是人性向善,这与人性本善是有根本区别的,在中国的传统认识中也有一种看法是认为荀子是主张“性恶”的,那究竟荀子是否主张“性恶论”,如果不是,荀子对人性的看法又会是什么样?
【正文】荀子的办法是把人性一分为二,分成两部分,一部分叫做性一部分叫做伪。要讲清楚,荀子的伪不是伪装,不是虚伪的伪。是人为,你看这个字是一个人一个为,人为的就叫做伪,天生的就叫做性。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,就是人作为动物他也有的东西,就叫做性。伪呢,是人的社会属性,就是人作为人才有的那些东西,然后荀子说:人之性恶,其善者伪也《荀子*性恶》。就是人的那个天生的作为动物也有的,那个自然的属性是恶的。那为什么人会善呢?是因为有后天的改造,就是伪,这个叫做性伪之别。荀子认为你必须把人性这么一分为二。那荀子这句话又是引起误解的,很多人就看到人之性恶马上说,荀子主张人性本恶,错。荀子讲的很清楚,你要区别性,伪啊。性只是人性当中的一部分,何以见得,这要去看荀子的《王制》篇。荀子把世界上的存在物分成四个等级,最低人唯一能的就是能够组成社会。荀子的话叫做人能群,能结成一个群体结成一个社会,所以牛呀马呀都为人所用,那人靠什么结成社会呢?第一靠分,就是把身份弄清楚,这就是秩序;第二靠义。这就是道德,大家都讲道德;第三是礼,因为直接表现道德,维持秩序的就是礼;第四是乐,我们有了一个等级社会,有了一个秩序以后,大家还要心情舒畅呀,这就靠乐。所以礼乐是帮助人们组成社会的东西,这些东西都叫伪,而无伪则信不能自美,没有这样一个后天的改造,人不可能变好,不可能变道德,所以非有礼乐不可,而且荀子还告诉我们,由于人的自然属性是恶的,所以人不能自己改造自己,改造不了,谁来改造呢?圣人。如果有了后天的改造,有了礼有了乐有了仁有了义,我们就能由一个本来很不好的,像动物一样的那么一个存在物,变成一个优秀的,全世界天底下最高贵的物种――人。结果是什么呢?“涂之人可以为禹”什么叫“涂之人”,就是普通人,路上随便抓一个人,只要你仁义礼乐,你也可以变得向大禹一样,这个就和孟子的观点一样了。孟子的说法是,人皆可为尧舜,所谓“六亿神州尽舜尧”就是从孟子这里化过来的,都可以变成最优秀的人,因为我们能够改造自己。这就是荀子的观点或说是荀子的思想。现在的问题是这和韩非有什么关系,韩非又是怎样把荀子的这个说法变成了他的说法呢?下集回答这个问题。